close
以最初的機殼概念 就是防止異物進入跟防止水氣 跟輕易"疊起來"
還有就是整合性外觀
1992年後 多了Green PC的概念 所以多了EMI部份的規範
(事實上EMI規範每年都在增加)
2000年後 機殼進入一個新的起始點(TT廠帶起的)
主要是把機殼分類 增加一個workstation型 跟 可以輕易自行組裝的全高型Server機殼
在2000年前也是有直立式Server但是 DIY市場很少見 大多只出現在
IBM等套裝電腦上 就算有 也大多是屬於簡易型Server或是WorkStation
真正的還是要找到4U型才是對的
目前Server級機殼大多幾個特徵
類模組式硬碟架
還有 E-ATX等級對應
TT在2000年帶起的風潮就是把以往只會出現在Server級的一些機殼設計
下放到消費級來
像是我們目前普遍看到的機殼側風扇(非側板風扇)
還有模組式硬碟架 都是當時TT首先下放(HEC也有跟進)
而EMI規範 也大概在2000年左右就成熟(其實是跟著ATX架構一起成熟)
中間intel也有推過一個BTX 不過目前不常見 就先不討論
直到03年開始
機殼慢慢成為家庭裝潢的一部份(HTPC的成型)
這也要感謝apple....因為這個算是apple帶起來的風潮
還有整合式架構 也是apple帶起來的風潮之一
(跟進的廠商大多是日商 NEC 東芝 國際牌)
直到今日
一個優良的機殼
除了外型以外 各種散熱跟防EMI設計都該需要有
至於把機殼弄到剩下骨架....
其實除了方便以外 我還真找不到買這種東西的理由
(雖然說我手上也是一堆所謂裸測架)
全站熱搜